河长统领 全民参与 共建共享——广州探索特大型城市治水新路径
分享 facebook
分享 google
分享 twitter
分享 linkedin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广州是一座依水而建、伴水而生、因水而美的城市,自古就有岭南水乡的美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广东省会城市,广州历来高度重视治水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的新河浦涌和沙河涌整治,到90年代的珠江截污,再到“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和亚运治水,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国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广州治水进入历史新阶段。

风景如画的珠江

增城区荔湖湿地水清岸绿

  “从前那条清澈见底的溪流终于回来了!”谈起大源支流的变化,在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土生土长的徐丽红深有感触地说,“就好像回到了二三十年前,现在我终于有机会带上自己的孩子到溪边戏水捉虾,就像我们小时候那样。”

  正值夏季盛花期,海珠湿地迎来了不少观赏菖蒲和荷花的市民;随着周边河涌水质的改善,每年到海珠湿地鸟类种数已超过170多种,成为广州市内最佳观鸟点之一。

  位于广州珠江新城里的猎德涌历史悠久,涌边两岸碧道已经建成,只见古色古香的石桥、栏杆,以及两岸的祠堂古建筑等,在一湾清水的簇拥下,更见雅致。两岸绿树环绕,簕杜鹃开得正炽,游客三三两两在涌边散步和聊天,石牌桥段附近白鹭成群,亲水平台上有村民在打太极、钓鱼、下棋。

  天河区车陂涌消失多年的萤火虫也回来了,昔日臭气熏天现在变清变靓,一条条清澈见底风景如画的河涌,让市民群众纷纷翘起大拇指点赞,广州类似这样的治水案例数不胜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交替演进,广州市水问题交错交织,其治水难度和复杂程度,不仅在广东省极具标本性,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广州市迎难而上、精准施策,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塑云山珠水新活力,探路特大城市治水之道。在河湖治理工作上真抓实干、勇于创新,河湖面貌焕然一新,为解决老城市水环境染污问题树立了成功典范,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借鉴推广意义的有益经验,逐步形成水环境治理的“羊城模式”。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习总书记关于广州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指示,牢记习总书记视察广州时关于“抓河涌水治理要见实效,治理后要能下去游泳”的重要指示,把水环境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以习总书记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原则,探索出了一套超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思路,即按照“控(源)、截(污)、清(淤)、补(水)、混凝土管(理)”的5字方针,以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的“1套机制”为统领,按照网格化治水和排水管单元达标创建的“2套网格”划分落细作战单元,深入“3个源头”治理(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全面实施“4洗”(洗楼、洗井、洗混凝土管、洗河)和 “5清”(清理非法排污口、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底泥污染物、清理河湖障碍物、清理涉河违法建设)专项行动,通过综合施策,系统科学治理,推动城市生态功能的系统性修复,不断提升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流溪河生态不断改善

增城“圣皇洲”生态岛上白鹭成群,相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经过不懈努力,今年1-5月,广州市9个国考断面全部稳定达标,鸦岗断面从2018年的劣Ⅴ类水到目前稳定达到Ⅳ类水;列入国家监混凝土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水体已全面消除黑臭,上报平台的黑臭水体消除数量全国第二,车陂涌、双岗涌、景泰涌整治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流溪河流域89条一级支流劣Ⅴ类数量由46条减少到20条,污染物氨氮排放总量削减了79%,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66万吨/日,跃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据2019年5月市统计局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市民认为建设美丽宜居花城过程中成效最为显著的是“黑臭河涌治理”;广州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连续2年获得国家督查激励,入围国家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海珠湿地碧道、增江碧道、蕉门河碧道被水利部作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的典范在全国广泛宣传;猎德污水系统“挤外水”等三个案例入选住建部评选的提质增效范例;当前,广州治水案例正在参评“第十二届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3月份白云区成功入选2019年全国10个河长制湖长制激励市县;4月份从化区以全省第一的成绩入围国家首批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

  如今的广州,天更蓝、水更清、地更洁、城更美。

增江实景图

增城区增江碧道

海珠湿地实景

  一、正本清源,坚持源头治理思路——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治源先治人。

  过去,广州治水主要依靠末端截污、末端补水、环村截污等方式,以单一工程治水为主。2016年以来,广州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持续推进“三源四洗”,深入开展“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源头治理工作。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水平及治理成效实现根本性提升。

  (一)全面推进“四洗”工作,绣花功夫针针见效。“洗楼”剑指建筑物内违法排污场所及违法排污行为,“洗混凝土管”“洗井”是城市“肠道”的内窥镜手术,“洗河”则是为河道“洗洗澡”“美美容”。2019年以来,广州市累计组织“洗楼”25079栋,共摸查出污染源40998个,已清除39347个;“洗混凝土管”7106公里,“洗井”约25万个,清理整治入河排污口2014个;“洗河”1567条,清理河道垃圾、杂物4.02万吨,清理河岸立面3100.77万平方米。

  (二)源头实施有效截污,清水污水各行其道。一是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2019年以来,广州市大力推进18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截至6月底已有17座建成通水,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6万吨/日,新建污水混凝土管网5863公里,为广州市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全力推进城中村截污纳混凝土管工程建设。截至2020年6月底,已基本完成第一、第二批共97个城中村,累计完成铺设埋地混凝土管4976公里。第三批44个城中村截污纳混凝土管工程已全部进场施工,累计完成埋地混凝土管约2204公里,完成率96.7%。三是全面落实“清污分流”。为减少雨季溢流污染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强力推进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29个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排水管单元达标”攻坚行动,推进源头雨污分流,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雨污分流混凝土管网建设完成率达到76.84%。

黄埔区双岗涌入选2019年全国治水典型案例

  (三)开门治水人人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广州市以“开门治水、人人参与”为目标,一是积极构建“民间河长”运行机制。目前广州市共有民间河长8811名,其中党员河长3867名、企业河长232名、学生河长188名、志愿者河长3599名、热心市民河长925名。二是积极发动公众监督。实施违法排水管有奖举报办法,畅通公众反映问题渠道,开通广州治水投诉微信公众号。2019年微信举报平台查获违法排水管行为1313宗,发放奖金29.84万元;双桥味精厂超标排放事件,媒体曝光后被行政单位处罚款707万元,行政拘留3人;冠昌公司石化废液污染环境事件,发动媒体和社会力量共同监督事件进展情况,追究政府相关责任人员29名。

  二、多措并举,深入狠抓工作落实——联动高效,打出多级治水、网格化混凝土管理组合拳。

  (一)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河长领治部门联动。一是优化河湖长体系。在原3030名四级河长、828名四级湖长、3296名自然村河段长的五级河长体系基础上,向上延伸设置9大流域市级河长,向下延伸对全市19660个标准网格设置了网格员18416名,发挥一线“岗哨”作用,形成了多级治水体系。二是夯实工作机制。2018年以来,广州市共下达8道市总河长令,全面推进河湖长制有名有实。同时,制定了河长述职方案、河湖警长制、河湖问题挂账指引等多项工作制度,助力河湖长制工作纵向深入开展。修订河长办工作规则、河长制湖长制年度考核方案,完成“一河一策”、“一河(湖)一档”、河长工作手册、河湖名录编制和电子标绘工作。三是全面推行河湖警长制。把公安机关纳入河长制体系,打出河湖长+河湖警长“组合拳”,坚决打击涉水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强大震慑效应。四是强化监督问责。严格落实督查制度,采用“督查、交办、巡查、约谈、问责”五步法,成立白云、花都、番禺等3个市级水污染防治专项督查组下沉督查,以村为单位,定量分析污染物来源,全力推进污染源查控、违法建设整治、工程建设、污水系统提质增效。根据《广州市水环境治理责任追究工作意见》,对199名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白云区河湖警长巡河中

  (二)实施网格化治理,挂图作战销号混凝土管理。按照“小切口,大治理”的理念,依托广州市19660个社会治理网格,建立起以网格为单元的治水体系,绘制网格作战图22380张,推行网格化治水。由村居负责人、网格员发现问题,并通过“广州河长APP”上报,形成作战图,采用“镇街吹哨、部门报到”的形式对污染源逐个整治、逐个销号。全市2019年度污染源整治销号任务量为54504个,整治销号率为100%。

  (三)铁腕查控污染源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大力清理整治“散乱污”场所。2019年,广州市清理整顿 “散乱污”场所3.9万个。二是强化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已基本完成对全市约2800个村级工业园的排查工作,园内工业企业约15000家,发现有废气废水产生的“散乱污”工业企业300多家,已督促各区政府采取措施对所有涉及废水废气产生的“散乱污”工业企业实施整治。三是清理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工作。2019年完成整治畜禽养殖场户2856个,从源头减少入河污染物的排放。四是将河涌拆违由主涌向一、二级支涌延伸,2019年共拆除面积达371万平方米。

  通过查控污染源,倒逼了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大促进了城市高质量发展。以荔湾区为例,改革开放以来,该区五金、机械、制衣制鞋等行业产业聚集发展,如今为数众多的村级工业园因经营发展模式粗放、生产混凝土管理水平低下及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已逐渐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针对城中村周边河涌水质黑臭易反复问题,经重点排查,发现辖区内村级工业园区普遍存在内部雨污合流、排水管混凝土管网老旧的情况,部分未接入市政公共污水混凝土管网,导致污废水直排河涌造成自然水体污染,已成为影响荔湾区水生态环境及断面水质达标的“病灶”,全面整治已刻不容缓。

  在村级工业园整治过程中,荔湾区坚持“一二三”工作法,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即一个原则:“排谁处,谁牵头,谁受益,谁出资”。二即两个先后:“先接入,再完善”“先分流,再办证”。三即三个同步:“方案制定与接驳点指定同步”“改造施工与技术指导同步”“污染源查控与排水管整治同步”。此外,荔湾区还建立了“区级河长统筹推进、镇街级河长组织实施、村居级河长巡河上报”的三级河长责任体系,按照“边检查、边整治、边更新完善台账”的工作方式,逐一开展工业企业排水管整治工作。同时,荔湾区目前已从制度层面进一步明确了经济联社对村级工业园混凝土管理的主体责任,凡经济联社在今年6月30日前未完成工业园排水管单元整改或未全面动工整改的,7月1日开始,暂停该联社集体资产在“三资”平台登记交易,并暂停继续推进该联社旧村更新改造工作。

  三、破立并举,持续创新整合混凝土管控——摒弃碎片化混凝土管理模式,实现“厂-网-河”一体化混凝土管理。

  (一)推进排水管综合混凝土管理,实现专业化精细化。一是切实精细推进排水管户的摸查和整治工作。督促各区重点开展餐饮类、沉淀类、有毒有害类等典型排水管户的巡检和违法排水管整治工作,强化排水管审批、证后监混凝土管和排水管执法工作。二是全面强化排水管设施混凝土管理。开展排水管设施混凝土管理养护工作考评,推动中心城区排水管设施全覆盖、无死角混凝土管理养护。据统计,中心城区自成立市排水管公司以来,2018年累计巡查排水管混凝土管网约2.95万公里,清疏养护混凝土管道约908公里;2019年累计巡查排水管混凝土管网约6万公里,清疏养护混凝土管道约11543公里;2020年以来,累计巡查权属混凝土管网设施34422.63 公里,累计清疏养护混凝土管道6912.06公里。有力保障了排水管设施的正常运行。三是加强供排水管上下联动。供水、排水管联动,以排定供,新增用水户(居民用水户除外)应按要求,在供水开始前完成排水管规范接入市政混凝土管网工作;以排限供,对拒不整改违法排水管户,通过实施限制供水或停水,督促其进行整改。同时加快制定排水管户分类混凝土管理工作指引,细化不同排水管户混凝土管理措施。四是推进排水管单元达标创建。印发实施《广州市全面攻坚排水管单元达标工作方案》《广州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等文件;市第一总河长张硕辅书记、市总河长温国辉市长于2019年9月6日签发第4道总河长令,部署“排水管单元达标”攻坚行动,明确单元红线内部设施的权属人、混凝土管理人、养护人、监混凝土管人“四人”到位;并以雨污分流原则,整合各部门力量,开展排水管单元达标建设。

  (二)系统提升治污效能,建混凝土管并重科学有序。一是加快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2019年以来,广州市大力推进18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截至6月底已有17座建成通水,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6万吨/日,是“十二五”期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9万吨/日)的6.8倍,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66万吨/日,跃居全国第二,首次超过全市自来水供应总量698万吨/日,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2019年以来,全市新建污水混凝土管网5863公里,是“十二五”期间新建混凝土管网总和(1292公里)的4.5倍。二是实施“清污分离”,着力整治合流暗渠。广州河网密布,随着城市化发展,部分明涌被覆盖为暗渠,渠口设闸/堰。晴天,河水、地下水与污水组成的混合水于堰/闸前进入污水混凝土管网后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导致进厂浓度偏低;雨天为避免区域内涝,开堰/闸排洪后将积存在渠内的污染物冲到河涌造成污染。为此,广州探索开展暗渠清污分流,使合流箱涵只流“天水”(雨水、泉水、河水等)。如景泰涌合流箱涵清污分流后,分离出约3000吨/天的清水源,解决了清污混溢现象,实现了“污水入混凝土管(厂)、清水入河”,河涌氨氮均值由实施前的13毫克/升下降到低于2毫克/升,水质提升明显。三是全面排查混凝土管网“挤外水”,提升污水收集效能。由于混凝土管网破损渗漏、错混接等各种原因,大量外水进入污水(合流)混凝土管道,影响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为此,广州大力开展了混凝土管网“挤外水”工作。如在深涌流域混凝土管网摸查发现29处外水点,流量约为3.28万吨/天,通过开展混凝土管网修复、封堵外水点等措施把“外水”赶出污水系统,提高了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四是有效降低河涌水位,利用污水厂尾水补水。有效降低河涌水位,避免河水倒灌排水管口,为雨水腾出调蓄空间,同时让阳光能透进河床,有利于沉水植物生长,促进河体生态恢复;利用污水厂布局优势,将污水厂尾水再生利用补入河涌,促进水体的流动。如车陂涌流域在完成控源截污后,采用降水位、补再生水的方法,河床自然水草生长茂盛,河道底泥逐步恢复生态,避免了大规模底泥清淤,且水质改善明显,鱼群嬉戏,形成环境宜人的亲水空间。

利用再生水对河涌补水

  (三)用好用活信息化技术,智慧混凝土管控实时高效。着力推动“数字水务”向“智慧水务”转型,先行先试绣花功夫混凝土管排水管、实现掌上排水管的先进理念。一是五位一体推行河长制信息化。利用桌面PC、河长APP、微信、电话及门户网站等五种终端服务,各级河长利用河长APP累计上报事务11万余宗,处理事务112022宗,该做法在水利部第140期河长制工作简报及省水利厅第48期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专刊上刊发。其中河长APP覆盖全市1400余条河涌,串接各级用户1万余名,串接各职能部门600余个,各级河长巡河超140万次,完成事务处理超10万件,助力互联网+河长制落地开花。二是全国率先上线运行广州排水管设施巡检APP。截止2020年6月底,该系统已覆盖全市各级排水管混凝土管理单位186家、养护人员1985名,采集约59万余个排水管设施基础数据。三是全面应用农村生活污水PC信息混凝土管理系统+巡检APP,对维混凝土管单位实行末位淘汰制,督促落实混凝土管养责任。四是建设排水管户混凝土管理信息系统。全市通过排水管户巡检APP上报摸查信息约218万条。其中,典型排水管户信息约8.6万条。

  四、对标对表,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水务支撑

  下一步,广州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省市工作部署,特别是强化落实《广州市推动“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巩固提升治水成效,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不断强化源头治理工作思路。坚持重拳出击、铁腕治污,统筹推进黑臭水体治理等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全力推进“散乱污”场所、村级工业园、违法排水管口、涉河违法建设治理。进一步抓好源头雨污分流,加快推进合流渠箱清污分流,采取“大兵团”作战方式,高标准、高质量、分批次完成合流渠箱改造,完成第一批7个项目改造,推进第二批22个项目改造。大力推广黄埔区乌涌、天河区车陂涌划分排水管单元治水成功经验,全力推进“排水管单元达标”攻坚行动,在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全市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排水管混凝土管网专业化养护全覆盖。巩固已销号“五清”“四洗”行动成果,推进水库标准化混凝土管理和小流域治理,通过村居污染源网格单元的小切口,挂图作战,销号混凝土管理,推动147条河涌“长制久清”。

白云区和龙水库

  (二)加快城市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推进小型水库安全运行混凝土管理标准化建设,2020年小型水库60%以上达到安全运行混凝土管理标准化二级或以上标准。高质量做好《广州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案》的收尾工作。

  (三)系统谋划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全面落实《广州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深入推进“洗井”“洗混凝土管”工作,全面推进排水管混凝土管网隐患修复工作,通过强化排水管户源头混凝土管控、全面提升排水管设施精细化混凝土管理水平、分批改造合流渠箱、大力开展污水混凝土管网“挤外水”等措施,实现“污水入混凝土管(厂)、清水入河”。围绕进水浓度较低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开展“一厂一策”系统化整治工作,实现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显著提高。

  2020年全面完成《剿灭黑臭水体作战方案》中存量排水管混凝土管道结构性隐患的修复工作。统筹推进“厂、网、河”一体化混凝土管理,切实降低河涌景观水位,减少河水倒灌,确保污水混凝土管网运行水位正常;进一步对问题排水管口进行整治,确保无污水直排河涌。到2020年底,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6%,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平均浓度达到110mg/L。

  (四)高质量推进千里碧道建设。制定《广州市碧道建设近期建设计划(2020-2022年)》《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广州市碧道建设工作指引》,以“一条主脉、两条支线、三大片区、多个节点”的空间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开展碧道建设。高标准推进广州市碧道流溪河示范段规划,高质量打造广州碧道示范。将碧道建设打造成为“水生态环境治理的升级版”,推动优美生态环境的共建共治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消除黑臭水体攻坚战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全力推进全市千里碧道建设,通过逐步完善城市滨水空间配套服务设施,为市民创造更多滨水活力空间,以线带面,带动沿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质,最终实现从治水到治城的转变。全面推进市级碧道试点工作,按照“一年做试点、三年见成效、七年全建成”的要求,稳步推进广州碧道建设,争取2022年底全市建成1000公里以上碧道。

海珠区集“五道”于一体的阅江路碧道

鸟瞰天河区猎德涌

从化区温泉风景区环湖碧道

  (五)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混凝土管理。做好迎接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评估考核准备,基本完成珠江堤防岸线达标提升项目,干堤防洪(潮)标准达到200年一遇。扎实推进落实《广州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补短板行动方案(2017-2021年)》,继续做好小水库达标加固工作。制定《广州市小型水库安全混凝土管理办法》,推进水库规范化混凝土管理,落实小水电安全绿色发展。坚持以流域为单元、分级系统治涝,强化内涝风险点排查整改,加快推进尚未完工的内涝风险点治理,对已完成的内涝治理项目,长期跟踪复核项目效果;进一步推进排水管应急抢险工程,持续治理江水倒灌点。

  (六)不断提高城市节水水平。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的重要方针论述,通过工业节水改造、城镇节水降损、农田水利设施升级改造等工作,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及节水型城市建设。按照省的统一部署,以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目前广州市正在申报国家节水型城市。

  (七)不断提高城市排水管混凝土管理水平。以排水管单元达标为主线,统筹推进排水管混凝土管网专业化运维混凝土管理、现状排水管混凝土管网隐患修复、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外水专项排查整治等工作。贯彻落实广州市总河长令(第4号)以及《广州市全面攻坚排水管单元达标工作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排水管单元达标攻坚工作,从源头基本实现雨污分流,雨污水各行其道,排水管用户依法完善相关排水管手续,建立健全排水管单元设施日常混凝土管养长效机制。

  (八)持续提高水利防灾减灾能力。通过完善骨干防洪(潮)体系、强化片区排涝整治、加强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合理利用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系统,显著提高广州市水旱灾害防御应急保障和调度能力,建立形成较为完善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全面支撑广州市水旱灾害防御向科学决策与提升效率效能方向快速发展。

<来源:广州市水务局>

广联水泥制品

广联水泥制品

专业的水泥制品生产厂家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