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区建设和水务局全力挖掘碧道生态活力
分享 facebook
分享 google
分享 twitter
分享 linkedin

推动治水、治产、治城有机融合发展

  越秀区建设和水务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碧道建设为抓手,高标高质打造珠江前航道(越秀段)、二沙岛环岛、新河浦涌、东濠涌共19.2公里碧道,串珠成链推进江、湖、涌水系互联互通,水清岸绿促进治水治产治城有机融合发展。现已建成东濠涌碧道、二沙岛环岛碧道新世界花园段共5公里,完成年度任务的26.04%;珠江前航道(越秀段)、新河浦涌等2个碧道项目开展前期工作。

  一、坚持需求导向,打造党建引领的民心碧道

  为满足百姓亲水游乐、休闲锻炼及河涌防洪排涝安全等需求,市、区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踏勘调研,科学论证完善碧道项目设计方案,以建成接地气、贴民心的越秀特色碧道。充分发挥河湖长引领带动作用,纵深推进“社区基础网格+治水网格”体系,在精细化巡查混凝土管养河湖堤岸、站闸、绿化景观等设施的同时,通过河长热线、民间河长、护河护涌志愿服务等方式了解、收集百姓对水环境治理的意见与建议,广纳民意、汇聚民智,为碧道建设规划与目标建言献策,营造“越秀碧道大家建”的共建共治氛围。

  二、坚持污涝同治,塑造水清岸绿的生态碧道

  一是保障行洪安全。充分发挥二沙涌、东濠涌、新河浦涌、东山湖等水体防洪调蓄功能,汛期以预腾空手段提升调蓄库容,暴雨时通过站闸调度保障流域水安全,并以设置滩涂、种植落羽杉、水杉、蜘蛛兰等近水植物的纯生态方式,美化河床与岸墙,筑牢防洪缓冲屏障。二是重塑水体生态。坚持“蓄洪防涝、生态治理”理念,开展新河浦涌片区、沙河涌流域排水管单元达标创建和百子涌、橙基涌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等项目,实现源头截污、源头减污和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同步将东濠涌、东山湖优质水源补入新河浦涌,以种植水生植物、树种更换、海绵堤岸改造等方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解决富营养化问题,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环境。三是融入“海绵城市”。探索生态雨水净化循环模式,遵循“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原理,采用透水地坪、沥青等材质铺装缓跑路径,并根据路侧排水管口现状设置渗透绿地、下沉式植草沟、雨水花园等生态要素,利用卵石、砂石形成海绵体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周边排水管系统压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人水和谐的品质碧道

  一是提升亲水体验。在保障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基于河道带状肌理及地形变化,灵活运用二级亲水步道建设、驳岸改造等手段,通过局部挑空设置观景平台、精细化改造车行道人行道、新建步行桥、增加情景雕塑、优化照明灯光等措施,既满足市民与水互动的需求,又赋予步道驳岸疏朗开阔、动静皆宜的特色。二是提升慢行体验。实施人行道放坡改造,化解接口高差,实现无障碍通行;通过迁移电箱、景观化设备箱、收纳沿岸混凝土管线等手段美化视觉形象,腾退人行道空间;提升改造海珠桥、江湾桥、海印桥、广州大桥共4处桥下空间,拆除低利用率构筑物,扩大集散广场,完善休息座椅、止车柱、标识标牌、一体化趣味运动设施等设置,精细化满足群众需求。三是加大空间贯通。融通城市公共空间,分步贯通新世界花园、体育运动学院、省体育局等封闭段,与东山湖公园碧道、新河浦涌碧道、东濠涌碧道连通,推进河、湖、涌水系互联互通,共同盘活老城公共空间资源。

  四、坚持多元融合,形成产城人一体的功能碧道

  聚焦“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游憩”综合提升,整合碧道沿线广州解放纪念像、民间金融街、星海音乐厅、东山湖公园等文化、商业、旅游、景观资源,以河为轴串联12个文化节点、9处主题公园、8处公建设施等元素,以水为魂融合红色文化、海丝文化、侨乡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成集生态廊道、行洪通道、休闲绿道、文化驿道、滨水经济带于一体的都市复合型碧道,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态活力。

<来源:广州市水务局>

广联水泥制品

广联水泥制品

专业的水泥制品生产厂家

滚动到顶部